你是否曾思索过?一位主打“女性权益”的韩国部长候选人,因职场霸凌丑闻退选了,据韩国主流媒体报道,她常让下属大半夜去处理私人事务,就因文件格式问题当众摔笔骂人,还让辅佐官帮忙给家里代购东西,那些本应专心做政务的下属,都成了随叫随到的私人助理,有的刚熟悉工作流程就离职,有的试用期还没结束便偷偷递交辞呈。
这种留不住人的情况,在任何正常团队里都很不正常,就像一家用心经营的店铺,要是老员工不断离开,新员工换得比换衣服还快,明白人都能看出“这里肯定有问题”,而这样的问题,其实存在于很多职场的角落里。
国内互联网行业有过类似的抱怨,有员工说,自己就因为拒绝周末无偿加班,被调离核心项目,去整理存了几年的旧资料,每天面对满屏陈旧的数据,听着同事议论新项目的推进,那种被故意排挤的感觉,比直接批评还让人难受。
服务业里那些不太显眼的压力跟我们日常生活挺贴近的,像奶茶店的员工在午休时没及时回复工作群消息,第二天就被店长当着顾客的面给批评了,说他“眼里没活儿”;还有连锁餐厅的新手员工把食材产地记错了,就被罚一直抄菜单抄到深夜,还理直气壮地说是“加强记忆”,单单看这些事,好像不是很严重,但它们就如同一根根细细的针一样,逐渐把人对工作的热情一点一点给消磨没了。
医疗圈也曾有过这类讨论,有位护士提及,护士长常将最难排的夜班甩给提过意见之人,口中说着“年轻人得多历练”,而其眼神所传达的意思不言而喻,有一人熬了好几个月去申请调岗,离开时仅言:“并非怕吃苦头,而是怕心里不痛快。
现在职场里的人在暗暗地改变着规矩,一个00后幼儿老师被园长叫去下班后给孩子缝演出服,她面带笑容地说自己手工不太在行,觉得找专业裁缝更合适,另外有个程序员被领导当着众人的面讽刺代码写得跟小学生似的,他很冷静地回应道,工作就是工作,没必要进行人身攻击,他们不再把忍耐当作一定要去做的事情,而是慢慢明白,尊重和工作能力一样重要。
企业在逐渐进行调整,有的公司清楚地制定了“非工作时间不发送工作消息”的规矩有些把“是否尊重下属”放进了管理者的考核项目里,另外还有许多企业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就划出了清晰的红线——像“让员工处理私事、故意为难、公开侮辱”这类行为都不属于正常的管理范围。
其实判断职场好不好,不用看太多指标。如果有人因为“怕被针对”而离开那问题一定不在员工。从韩国那位候选人团队的频繁换人,到国内年轻人拒绝无意义欺压的选择,大家终于慢慢明白:职场可以有压力,但不能有欺压;可以有严格,但不能没底线。毕竟能让人安心留下的,从来不是权力,而是彼此尊重。
下一篇:没有了